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23:35 点击次数:87
作者:韩林涛
大语言模型能在数秒内完成专业级翻译,跨国会议系统实时生成多语字幕,跨境电商平台实现自动多语种客服,DeepSeek辅助译者七小时开发中缅英应急翻译系统……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让“外语学习是否还有必要”的争论再次浮出水面。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,导致全球化进程一时遭遇挫折,学生和家长对外语学习的价值产生疑虑,教育管理者也面临外语教育何去何从的困惑。
站在智能时代与全球化深度调整的交汇处,青少年外语学习的必要性不仅未被削弱,反而因其对个体发展、国家战略和文明互鉴的独特价值而愈显重要。外语教育应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,重塑人文内核,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公民。
从个体发展看,外语学习是青少年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。研究表明,学习外语能显著提升记忆力、逻辑思维、阅读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等核心能力,其益处远超语言技能本身。外语学习如同“头脑体操”,通过语言结构的解码与重组,锻炼大脑的认知灵活性。更有证据显示,长期外语学习在中老年阶段可减缓脑功能退化,助力全民健康。这一智识层面的裨益,绝非人工智能翻译工具所能替代。
更重要的是,外语学习是一种理解教育。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,更是承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载体。青少年通过外语学习,接触不同语言背后的认知体系,实质上是在解码另一种文明的思维方式。这种过程如同在认知层面架设桥梁,使理解异质文化成为可能。在文化冲突频发的当今世界,跨文化理解能力尤为珍贵,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助力,更是青少年参与全球事务的必备素养。
当前,我国正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,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。要完成好这个任务,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,倡导文明互鉴与全球合作,就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外语人才,不断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。这种能力远超语言转码,它是基于对文化差异深刻认知的沟通智慧。当中国学生在国际气候峰会上用英语阐释“双碳”政策的科学依据,或在中非青年论坛用法语分享减贫经验,或在社交媒体自豪的使用“loong”而非“dragon”来表达中国龙的意像时,我们都能够认识到:良好的外语表达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、帮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、有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能够更好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。
历史发展进入21世纪的二十年代,世界之变、时代之变、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。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、中华文化意识、跨文化交流能力、职业道德品行等素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,也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如今,外语能力不再是“字符串转换”,而是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战略性素养。青少年外语学习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,更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必然要求。因此,乘着智能时代的东风,外语教育也应全面拥抱新模式、新技术,利用虚拟语言环境、AI辅助教学等手段,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,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。同时,外语教育需强化文化属性,突出人文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,塑造学生的全球视野。课程设计应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转向沟通力、表达力与文化理解力的综合提升。在高等教育阶段,外语教育正与专业学习深度融合,培养“外语+专业”的复合型人才。例如,“翻译+计算机科学与技术”“阿拉伯语+石油工程”“西班牙语+采矿工程”等模式,已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成效。
智能时代,技术革新终将服务于人的发展。外语教育唯有以开放姿态迎接挑战,在技术赋能中重塑人文内核,方能突破困局、焕发新生。当外语学习从工具训练升华为文明对话的钥匙,青少年收获的不仅是语言技能,更是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格局。我们相信,青少年外语学习将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时代使命的桥梁,汇聚成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出的最强音。
(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英语与翻译学院副院长、副教授)